近年来,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,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意识的加强,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问题逐渐受到家长们的普遍重视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,不少家长会发布自己的带娃“追高”经验帖,一些明星家长也分享了给子女打生长激素的经历,引发不少家长的“身高焦虑”。
那么,青少年成长期间如何抓住发育“黄金期”?孩子生长迟缓原因是什么?到底应不应该注射生长激素?生长激素是否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呢?记者采访到了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儿科主任医师陈霞。
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儿科主任医师陈霞(右二)在工作中。 记者 周凯航 摄
如何判断孩子生长迟缓?
“矮小症” 有明确标准
“近几年,我们的生长发育门诊受到不少家长的青睐,暑假期间相较平时的就诊人数更是增加了10%~20%。”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儿科主任医师陈霞告诉记者,近几年伴随着科普的普及,家长们开始更加关注孩子是否有生长发育迟缓或者过快的问题,也反映了部分家长在孩子的身高发育问题上存在一定的“焦虑”。
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孩子属于身高增长迟缓呢?陈霞介绍,2-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的身高年增长率低于5公分,就属于身高增长的迟缓,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。
那么“矮小症”其实际上是指,孩子的身高在同地域、同年龄、同性别孩子身高的第3百分位或2个标准差以下,才是真正的“矮小症”。所谓第3百分位,通俗理解就是,在100个孩子中,如果一个孩子的身高排在倒数第3位之后。
生长激素使用有讲究
家长切勿“拔苗助长”
专家提醒,注射生长激素是一种特殊治疗手段,并非每个孩子身高不理想就需要进行。对于身高发育明显迟缓的孩子,家长要警惕,但也不必盲目追求生长激素治疗。
“注射生长激素一定要有适应症。”陈霞告诉记者,如果孩子在正规医院经过检查,确实属于“矮小症”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症,同时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家族史之后,患者可以根据医嘱,进行生长激素的治疗。
注射生长激素也一定要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开具的计量进行注射,“不同的适应症所注射的计量是不同的,生长激素不是万能的,并不是说注射越多越好,过量的注射生长激素会导致高血糖、甲状腺功能的低下等副作用。”陈霞特别提醒道,但如果孩子的骨龄已经闭合,持续注射生长激素可能导致骨骼过度生长,引发肢端肥大症导致手脚肥大、面容改变。
除此之外,在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,确保孩子的生长进展和身体健康状况。
暑期是孩子身高生长“黄金期”
做好这几点很重要
陈霞表示,身高的增长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,营养、睡眠、运动等后天因素也起到关键作用。当前正值暑假,孩子们课业压力相对较小,要想让孩子在身高上“更进一步”,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点:
多进行户外的纵向运动。适量运动 像跳绳、篮球、游泳等运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们长高,陈霞特别提醒,重庆的夏天比较炎热,不少家长让孩子们进行很多室内运动,但这也会导致孩子们缺少与阳光接触的机会,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维生素D的缺乏,家长可以让孩子们在清晨或傍晚等时间,尽可能进行一些户外的运动,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。
保证充足的睡眠。“充足的睡眠对于生长激素的分泌至关重要。”陈霞表示,暑假期间孩子最好在十点半之前就进入深睡状态,从上床到入睡的时间,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。
营养要均衡。暑假期间的孩子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比如鱼肉、牛肉等,每天喝500毫升的牛奶,补充适当的蔬菜和水果。同时,避免过多食用高糖的零食或饮料,过多的糖分摄入,不利于孩子生长期的发育。
陈霞还特别提到,暑假期间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的时间,应尽量控制在3小时以内,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,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会有影响。